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大规模风电/光伏多时间尺度供电能力预测技术”项目课题一启动会在武汉圆满举行

发布时间2023-04-28   作者徐恒

图1 课题一启动会合影

为确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,中国电科院于2023年4月21日(星期五)上午9:00~下午17:00,召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大规模风电/光伏多时间尺度供电能力预测技术”项目课题一“1-15天风电/光伏功率及供电保障能力预测技术”课题启动会。会议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,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彭小圣老师团队承办。与会专家组成员包括:燕山大学卢志刚教授、清华大学梅生伟教授、福建省电力公司水新处于昊处长、武汉大学王波教授以及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陈正洪总工。

图2 课题一启动会现场

会议伊始,由中国电科院王勃主任对会议目标、与会嘉宾及专家进行介绍,紧接着由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文劲宇院长致辞。文院长指出:在“双碳”目标大背景下,新能源到底能不能可靠地供电,是从最高层到技术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,在去年筹划项目时,考虑希望列一个新能源供电能力预测的项目,来回答大家的疑问——新能源到底能不能作为主力电源来承担保供的能力,这也是立项的初衷,项目团队是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.3项目人员为班底,团队非常强,相信项目会取得非常好的成果。我院在新能源预测方向也有很好的基础,彭小圣老师加入学院之后,作为该方向的带头人,做出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,在参与舒印彪院士负责的1.3项目中,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后续我院及彭老师团队也会全力以赴,争取为项目作出更大贡献。预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.5项目课题一启动会取得圆满成功,项目取得丰硕成果。

图3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文劲宇院长致辞

接下来分别由中国电科院王勃主任作课题汇报、华北电力大学韩爽老师作汇报、东北电力大学杨茂老师作汇报、华中科技大学彭小圣老师作汇报、中国电科院王钊作汇报及中国电科院王姝作项目/课题管理措施介绍。

图4 中国电科院王勃主任作课题汇报

图5 华北电力大学韩爽老师作汇报

图6 东北电力大学杨茂老师作汇报

  

图7 华中科技大学彭小圣老师作汇报

图8 中国电科院王钊作汇报

图9 中国电科院王姝作项目/课题管理措施介绍

短暂的休息后,专家组对汇报内容进行质询与建议,最后由项目负责人刘纯首席技术专家作点评。

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陈正洪总工指出:项目提出了新目标新方法新结果,使不可能成为可能,该项目很多新思路新方法新准则及其应用非常重要。陈总工提到:(1)中国气象局现在主要考核日前预测温度,是偏向实际应用而非科研。(2)NWP订正包括动力降尺度订正、统一订正,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。(3)之后电科院做的NWP可以和中国气象局的做一个对比。建议:(1)现在咱们自己提的NWP这么高的精度,标准是什么?基准是什么?(2)华北电力大学和华科都提到了低出力预测,有没有对比一下,是否是用不同的方法做同一件事。(王勃主任答复,多个高校都会给出尝试)。(3)电量电力重构创新性很好,但是重构是用的什么方法?是否是用的相似日?(在生物气象里这种方法用的挺多)(杨茂老师给出回答,均态和非均态方法、相似过程匹配,这三种路线都尝试。)

图10 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陈正洪总工进行点评

武汉大学王波教授指出:项目紧密围绕国家需求,组织管理很严密,知识产权布局很细致,基准模型、标准算例集很好。建议:(1)功率预测提的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群体预测,新能源预测的方法很多,在这一块如何把深度学习用好可以再继续琢磨琢磨。现在提的都是基于业务的,但是特征选择、模型构建、最后部署到大型GPU集群,建议说的更具体一些(框架和调参等技术层面的应用对结果的影响特别大,建议在技术路线里面体现)。(2)供电保障能力里保障曲线的概念很新也很好,但是感觉现在的分析还是从常规确定性曲线出发外推得到的。保障曲线是个系统性的工程,既包含电源侧也包含用户侧,保障曲线如何凝练,可能需要一个更细致的方法论。(3)时间节点方面,中期检查是在2024年中旬,那是科技部的。但是国网公司一般会提前3个月举办自己的中期检查,时间很紧凑。

图11 武汉大学王波教授进行点评

福建省电力公司水新处于昊处长指出:福建公司新能源占比突破17%,但是大部分省份新能源的增长还是赶不上负荷的增长,夏天极热无风干旱等情况经常造成用电不足的情况。在电力电量平衡的阶段,是否有供电缺口,是否启动需求侧响应和负荷侧管理,供电保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决策依据。如果能实现15天预测,那么对新能源消纳,调度决策将提供重要帮助。供电保障能力预测是课题的亮点,希望出成果后能尽快推广。建议:实际预测中风电预测的准确率随着时间尺度增大而降低,如何提升长预见期下的精度是个难点。现有预测对极端天气的处理效果较差,能否把实时数据也纳入方法,进行一个修正,有望提升精度(基于实时数据的在线模型修正)?(王勃主任答复:极端天气是其他课题在做,实际数据的确很重要,在NWP优化里有用上)。(王姝给出如何提升长预见期下的精度的答复:引入海洋信号,海洋比大气在惯性方面更强,能储存更多前兆信号。通过引入海洋信号能对15天NWP提供更多参考意义。但是挑战是需要引用更大尺度的海洋数据。这是第一步,第二步是在这基础上引入深度学习来进行修正建模)。

图12 福建省电力公司水新处于昊处长进行点评

清华大学梅生伟教授指出:课题的灵魂是功率预测拓展到15天,并且能达到75%的精度。建议:(1)项目的重点是供电保障能力。保障概率目前没看到明确的表达式,要提出科学严谨的计算方法。(2)要讲出明确的依托点在哪,用什么方法。建议指标和集群挂钩(集群误差更低一些)。半个月的NWP在蝴蝶效应的影响下很难很难,所以如何保障15天的精度。(3)损失函数优化(课题层面PPT华电做的),那个公式不太合适。低出力段很关键,正负误差权重的比例究竟如何选,如何与解决问题挂钩。(4)电量电力重构非常复杂,电量的预测误差也比较大怎么办,要先提升电量预测的精度再考虑如何重构。

图13 清华大学梅生伟教授进行点评

燕山大学卢志刚教授指出:(1)王主任PPT里里程碑时间轴,建议把平台加上,因为特别关键。(2)模块研发时间就留了两个月,太保守了,建议到2025年四五月份就开始试运行,不然时间可能不足。建议提前部署调试。(3)NWP没有指标和精度的要求。建议把NWP精度提升的指标加进去,或者也可以用提升前后的NWP进行功率预测对比,总之就是要反应NWP提升后的优势。

图14 燕山大学卢志刚教授进行点评

中国电科院首席技术专家刘纯指出:好处是我们有很多经验,坏处是经验把我们固化了。(1)NWP不建议从3km*3km开始做,可以做的更大一点,50km*50km都没关系。要做长时间尺度,那么空间尺度也要加大。尺度越小,反而可能越不准(混沌效应的分岔点影响,纯随机过程,分岔点之后无论怎么订正都没有意义)。不希望海洋模式放进去能变准,但是希望能把分岔点往后移,只要跑出来的结果不分岔就行。力争抓住典型天气过程。(2)保障曲线既要满足保障率,也不能过多下移。一定要通过各类损失函数构建,把这条线拉下来,在低出力部分提供分布样本,通过历史分布来评估95%。(3)不要研究风电场,本项目跟风电场无关,只做集群。全省总加功率要做频谱分析,分析哪些特征有用哪些没用。(4)最需要改变的思路是,不要再基于相关性分析这种基于物理因果关系的来做8-15天的特征选择,8-15天要用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来挖信息,这个思路需要转变。因为8-15天里可能没用物理规律,因此要从深度学习的结构上来解释这个问题。(5)没有最合理的技术路线,只有最有用的技术路线,要多尝试。做的时候不能跟申报书里的绑死,要多尝试其他技术路线。要解放思想,多提一些创新性的方法。

图15 首席技术专家刘纯进行点评

当天下午,课题组成员结合专家建议,就课题技术路线进行了热烈的内部讨论。

 

图16 课题内部讨论

本次会议重点讨论了课题组织实施方案、技术路线、关键节点管控举措等内容,全面部署了课题研究工作,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上一篇:EAI课题组2023年东湖踏春之旅

下一篇:课题组赴嘉兴参加2023年IEC工作组大会